随着技术的发展,车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照明功能,进化成为集安全、交互、个性表达于一体的关键智能外设。它不仅是汽车的“眼睛”,更是向外界传递信息、感知环境、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媒介。本次技术盘点,我们将从核心功能价值出发,深入剖析支撑这些功能的关键技术路线及其背后的供应商生态,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清晰的行业图景与发展洞察。
智能车灯技术的创新,紧紧围绕三大核心价值维度展开。
1. 智能安全照明
核心价值: 这是智能车灯技术发展的首要驱动力,直接关乎行车安全。其核心任务是在提供充足路面照明的同时,彻底避免对对向或前方车辆驾驶员造成眩光,并能在恶劣天气或复杂路况下,精准照亮关键区域(如弯道、行人、障碍物),甚至通过尾灯向后车主动发出碰撞预警或道路状况提示。
功能实现: 这涵盖了自适应远光(ADB)、高分辨率近/远光灯投影(HD-Beam/Pixel Light)、尾灯辅助警示(如动态刹车灯、道路标识投影)等。其终极目标是将被动照明升级为主动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降低夜间和低能见度条件下的交通事故率。法规是这一领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2. 车外智能交互与通信
核心价值: 随着自动驾驶(尤其是L2+及以上)和“车路协同”概念的推进,车辆需要更有效地与行人(V2P)、其他车辆(V2V)沟通其意图和状态,弥补传感器盲区或提升协同效率。智能车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载体。
功能实现: 通过在地面或墙面投影清晰的符号(如人行横道线、车辆宽度提示)、利用前格栅/前灯组显示特定灯语(如“请先行”)、或通过高动态尾灯传递复杂信息(如“前方事故,减速”),车辆能够清晰、直观地表达其行驶意图(转向、制动、礼让)或传递环境警告信息。这极大地提升了人车共存环境的安全性和友好度,是未来智慧交通不可或缺的一环。
3. 品牌体验与个性化表达
核心价值: 在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中,智能车灯成为品牌塑造独特形象、增强用户情感连接的重要抓手。它通过极具辨识度的动态光效,营造富有仪式感的迎宾、送别场景,甚至允许用户自定义灯光签名,满足个性化需求。
功能实现: 主要体现在贯穿式头尾灯带的动态流动效果、个性化的迎宾光毯投影、可编程的灯语模式等。这不仅提升了车辆的科技感和豪华感,更成为用户表达自我、与爱车建立情感纽带的重要方式,是品牌高端化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配置。
功能价值已明,下一步必须回答“谁来做、怎么做”。而上述三大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三条核心且相互交织的技术路线,它们共同构成了智能车灯产业的技术底座,也定义了不同层级的供应商机遇。
三大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一:高分辨率/像素化光源与投影技术
提供精细可控的光线输出,是实现精准ADB防眩目、高清符号/路面投影(HD-Beam)、以及复杂交互图案的基础。
核心技术方案:
❖ 矩阵式LED / Micro LED (µAFS): 通过将大量独立可控的LED光源(从数十到数万甚至百万像素级)密集排布,实现分区点亮和动态遮蔽。Micro LED凭借更小的像素尺寸、更高的亮度、更优的散热潜力,被视为未来方向(如µAFS技术)。
❖ 数字光处理 (DLP): 利用德州仪器(TI)的DMD芯片,通过微镜阵列实现百万像素级超高分辨率动态投影。优势在于极高的灵活性,可投射任意复杂图形。
华域视觉的130万像素DLP大灯已批量配套智己L7,光峰科技则通过ALPD®激光技术实现TI芯片替代,其激光DLP方案在问界M9上实现导航投影功能。华为的xPixel系统更进一步,将DLP与激光雷达光学路径融合,开创了感知-投影一体化新架构。
❖ 液晶遮光 (LCD Shutter): 在传统LED光源前加入LCD面板,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开闭实现分区调光。技术相对成熟,成本有优势,但响应速度和分辨率通常低于前两者。
液晶遮光技术因成本优势在入门级市场保有竞争力。京瓷的车规LCD面板配合伟世通控制系统,被曼德光电用于长城系车型的千元级ADB方案。而激光扫描投影仍处产业化前夜,采埃孚旗下ZKW为宝马i7开发的激光辅助照明系统是目前少数量产案例。
❖ 激光扫描投影 (概念探索): 利用MEMS微振镜扫描激光光束形成图像。潜力在于超高亮度和远距离投影,但目前面临成本、可靠性、法规等挑战,多处于实验室阶段。
技术路线二:柔性/面光源与动态显示技术
提供均匀、大面积的发光表面,支持流畅的动画效果和品牌标志性设计,是实现贯穿式灯带、个性化灯语、高动态尾灯的核心。
核心技术方案:
❖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自发光、超薄、可柔性弯曲、超高对比度、响应速度快等优势,特别适合打造独特的曲面灯带和均匀发光面(如尾灯)。
❖ miniLED 背光 + 导光板/光学膜: 将数千颗miniLED作为背光源,通过精密的分区控光(Local Dimming)技术和复杂的光学设计(导光板、扩散膜、棱镜膜),在传统LCD或特殊光学结构中实现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动态范围的面光源效果或精细图案显示。成本显著低于Micro LED直显,是目前实现高端贯穿灯和动态显示效果的主力方案。
❖ Surface LED: 通过特殊的LED封装结构(如CSP - 芯片级封装)和光学设计,直接在较大面积上实现相对均匀的表面发光效果,常用于位置灯或辅助显示区域。
欧司朗的LUXEON Surface系列凭借陶瓷基板设计,在沃尔沃位置灯市场占据主导。国内聚飞光电则通过CSP封装技术,为上汽智己LS7打造出无暗区的均匀发光面。
技术路线三:传感器与照明深度融合技术
将感知能力(摄像头、雷达、传感器)深度集成到灯组内部或与其共享光学路径,使车灯本身成为一个强大的环境感知节点,为智能照明和交互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撑。这是实现前两大功能“智能化”的基础。
法雷奥推出的第二代Scala系统将激光雷达嵌入奥迪Q6 e-tron大灯总成,通过共用散热通道使体积缩减30%。海拉则为奔驰EQS开发了RGB-IR共孔径摄像头,实现夜间行人识别与ADB联动的毫秒级响应。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在问界M9上部署的激光雷达-DLP融合方案,通过鸿蒙系统实现障碍物轮廓投影,开创了V2X交互新范式。
系统集成层面,马瑞利的SmartCorner™方案将激光雷达、摄像头与矩阵大灯集成于单一模块,已获得三家欧洲车企定点。国内华域视觉联合Momenta开发的ADB决策算法,能根据导航数据提前调整照明区域,相关技术已在智己L6量产落地。
核心光源技术与供应商格局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光源,查看其供应商格局。目前智能车灯的光源技术已形成LED→OLED→Micro LED→激光的演进路径,不同技术路线的供应商竞争态势如下:
1. 车规级LED光源
技术特点:高亮度、长寿命(>50,000小时)、成本优势。
主流供应商:
欧司朗(OSRAM):LUXEON系列占据高端市场(如宝马矩阵大灯);
日亚化学(Nichia):专利白光LED,供应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
首尔半导体(Seoul Semiconductor):WICOP无封装LED用于现代起亚;
三安光电:国产替代主力,ADB专用LED芯片已配套比亚迪、吉利;
瑞丰光电:全车系LED解决方案;
2. OLED面光源
技术特点:柔性、超薄、均匀发光,适合尾灯与氛围灯。
主流供应商:
LG Display:全球最大车用OLED面板商(奔驰EQS尾灯);
翌光科技:红旗H9贯穿尾灯;
3. Micro LED光源
技术特点:像素级控光,未来ADB终极方案。
主流供应商:
ams-OSRAM:µAFS技术独家供应商(保时捷、路特斯);
三安光电:2024年送样25,600像素车规Micro LED;
国星光电:已实现汽车大灯用光源的多类产品方案覆盖,包含常规3W白光LED和百级、万级、百万级ADB车灯光源。其中,大功率的陶瓷LED已通过Tier 1厂家验证,将于今年四季度陆续上车;万级像素数字化大灯Micro LED模组连续三年在行业展会点亮展示。
4. 激光光源
技术特点:超高亮度(>200 lm/W),用于远光辅助。
主要厂商:
欧司朗:供应宝马7系;
光峰科技:ALPD®激光技术(问界M9投影灯);
发展趋势
未来智能车灯技术将呈现以下关键发展趋势:
首先,技术融合将持续深化。车灯系统正从单一照明功能向“感知-计算-照明-交互”一体化解决方案演进,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与照明模组的共构设计将成为主流技术路线。预计到2026年,超过60%的高端车型将采用集成式智能灯组,推动产业链重构。
其次,显示技术将迎来突破。Micro LED技术有望在未来2-3年内解决巨量转移和车规级可靠性问题,实现规模化装车。与此同时,新一代激光DLP技术正在突破TI的芯片垄断,光峰科技等企业的创新方案或将改变现有市场格局。
第三,软件定义趋势显现。随着EE架构向域控制演进,车灯将通过OTA实现功能迭代和个性化升级。头部供应商正在构建开放平台,华为的xPixel和佛瑞亚的Light OS已支持第三方开发者创建灯光应用。
最后,产业格局面临重塑。中国供应链在miniLED背光、光学设计和系统集成环节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三安光电、华域视觉等企业正从跟随者向标准制定者转变。但核心芯片、车规级OLED等领域仍需突破,这将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战场。
总体而言,智能车灯正在经历从"功能实现"到"体验定义"的质变,其技术演进将深度影响汽车智能化进程和品牌差异化竞争格局。对于产业链企业而言,唯有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两个维度持续发力,才能在这场"光"的革命中赢得先机。
随着智能车灯与投影显示技术的深度融合,行业亟需一个汇聚全球顶尖专家与产业链企业的交流平台。12月4日,2025深圳国际智能车灯及投影显示高峰论坛将于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盛大开幕。本次论坛将聚焦智能车灯像素化交互、激光大灯性能革命、Micro LED车灯发展、DLP投影技术挑战等前沿议题,邀请各大主机厂,以及智能车灯相关核心供应商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