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高的毛利率,在新势力中是难以见到的。这也给行业带来一些信心,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米汽车已经突破了行业普遍的“低价竞争”陷阱,通过产品差异化赢得了定价权。
亏损收窄的三大驱动力
小米汽车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收窄亏损,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
规模效应开始兑现。随着交付量突破8万辆,单车研发与制造成本被快速摊薄。特别是在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采购上,随着订单量增加,供应商给出了更优惠的价格。
前期投入进入回报期。近三年累计超过300亿元的投入开始显现成效,生产线效率提升、供应链管理优化,推动整体运营成本下降。
距盈利仅差“临门一脚”
从单车经济模型看,小米汽车已无限接近盈利线:单车收入25.37万元,单车毛利6.7万元,单车分摊费用约7.3万元,单车净亏损仅约6000元。
这意味着,只要通过规模效应再降低6000元的单车分摊费用,或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增加6000元毛利,就能实现单车盈利。
分析认为,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加速产能爬坡,若月交付能稳定在3-3.5万辆水平,这一目标将很快实现。
尽管前景乐观,小米汽车仍面临挑战。目前新订单需等待约41周才能提车,反映出产能与火爆需求之间的差距。如何快速提升交付能力,是其面临的最直接考验。此外,手机业务增长乏力、IoT领域竞争加剧,也考验着小米在多线作战中的资源配置能力。
卢伟冰透露,小米计划于2027年进军欧洲市场,这将为其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但他也坦言,尽管可能实现单季盈利,但要弥补累计超300亿元的投入,“实现全面盈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场从“烧钱”到“赚钱”的转变,不仅关乎小米自身,也将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