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京东物流宣布未来五年将采购百万台无人车,而L4级无人城配公司新石器则完成了创纪录的6亿美元D轮融资。这两起接连发生的事件并非孤立,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明确信号:在技术、资本与市场的共振下,无人配送正跨越示范阶段,驶入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快车道,并为汽车与供应链产业带来深远变革。
一方面是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构行业格局。
京东的百万级采购计划,是物流巨头应对人力成本攀升与效率瓶颈的战略性选择。这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验证,而是对成熟产品的大规模部署。其深远意义在于,它向整个汽车供应链释放了一个强烈的需求信号。
传统的车辆制造与物流装备供应链,正因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需求而被重塑。从线控底盘、传感器到计算平台,无人车正在催生一个全新的、定制化的硬件供应链体系。中通已部署超2000台无人车,日送包裹超20万件,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复制性。这不仅是“车”的替换,更是整个物流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
另一方面,资本敢于下注,根本在于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使其商业模型得以跑通。首先是新石器的“无图化”方案成为降本关键。其自主研发的L4级无图自动驾驶方案,通过削减90%以上的高精地图相关开支,将单台硬件成本从早期的数十万元降至10万元以内。这解决了规模化部署的最大障碍——成本,使得无人车在经济性上具备了与传统人力配送竞争的可能。
任何新技术的规模化落地,都离不开政策与产业生态的支持。目前,全国超80%的主要物流城市已开放无人配送车路权,L4级测试牌照的颁发为多场景运营扫清了法规障碍。
在产业层面,形成了“科技公司研发整车与算法 + 物流巨头提供场景与数据”的协同创新模式。这种“产研结合”的闭环,极大地加速了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与成熟,为整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限定场景下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宝贵范本。
无人配送的爆发,其影响将超越物流行业本身。它正从末端配送,向干支线物流、商超零售等更多场景渗透。更重要的是,它作为自动驾驶技术最先实现商业化的领域之一,正在反向驱动汽车供应链的变革,对线控底盘、车载传感器、车规级计算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提出了新的、大规模的需求。
随着新石器、百度等企业加速出海,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与智能车辆制造能力也正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无人配送车,这个曾经的“未来概念”,如今正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实战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