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举行的GTC大会上,英伟达宣布了一系列自动驾驶领域的重大合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优步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L4级自动驾驶出行网络。根据计划,从2027年开始,双方会规模化部署最多10万辆基于DRIVE AGX Hyperion10平台的 Robotaxi;除此之外,合作范围还涵盖自动配送车队。
然而,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野心远不止于与优步的合作。同样在此次GTC大会上,该公司还宣布与 Stellantis、Lucid Group 和梅赛德斯-奔驰等车企展开深度合作,合作核心均围绕DRIVE AGX Hyperion10平台展开。这种多方协作模式能充分发挥各合作伙伴的专长:Stellantis 负责整车平台与车辆集成,计划2026年起向优步提供至少5000辆 Robotaxi 试点车型;英伟达提供自动驾驶软件和 AI 算力支持;富士康负责硬件制造与系统集成;优步则以网络运营商的身份,负责机器人出租车队的日常调度与乘客服务。通过明确分工,单一企业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成本和风险得以降低,技术落地进程也因此大大加速。
而英伟达最新推出的DRIVE AGX Hyperion10平台,正是其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所在。
该平台搭载两颗基于Blackwell 架构的 Thor 处理器,总算力超过2000 TOPS,这一性能是前代 Orin 芯片的近8倍。与以往纯粹的硬件方案不同,Hyperion10集成了软硬一体解决方案,集合了自动驾驶开发过程中所需的数据中心硬件、软件和工作流程,真正实现了软硬协同。在感知硬件方面,该平台也做了优化,配置包括14个高清摄像头、9个雷达、1个激光雷达和12个超声波传感器;对比 Hyperion 9来看,硬件有所精简,减少了2个激光雷达和8个超声波雷达,这种调整有利于成本控制,同时降低了技术上车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实际数据的积累非常重要!而优步在运营场景和数据积累上能为合作提供重要支撑。目前,优步每月在全球范围内运送超过10亿人次和物品,且其车辆运营时间大量集中在机场接送、复杂路口和多变天气等场景,这些场景对自动驾驶技术而言均具有挑战性。而正是这些多样化的驾驶场景数据,为英伟达的 Cosmos 世界基础模型提供了宝贵的训练素材。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优步承诺建立“机器人出租车数据工厂”,并在三年内回传300万小时专属行驶数据;期间,英伟达将提供处理器、AI 模型及数据筛选、仿真工具,共同完成从标注、场景挖掘到合成数据生成的全链路闭环。截至2025年10月,英伟达的云端平台已经积累超 500 万小时的真实道路数据,这一数据量远超 Waymo 的250 万小时,为 AI 模型的持续进化提供了不可复制的优势。
在业务布局上,英伟达采取了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通过与优步的合作,覆盖无人出租车与配送车队领域;另一方面通过与Lucid 等车企的合作,覆盖消费者乘用车领域,最终实现从 B 端到 C 端的全场景覆盖。其中,Lucid 集团已明确宣布,将基于英伟达 DRIVE AV 平台开发L4级自动驾驶方案;Lucid 临时CEO Marc WinterhoFF 更是表示:“把这项技术带给消费者位列公司优先级”,未来该公司的改款车型,可通过OTA接入DRIVE AV系统。不仅如此,英伟达还在不断拓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边界,将其从公路场景延伸至天空领域。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有分析认为2025-2030年将是Robotaxi的爆发期,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至少将达到 440 亿美元。而英伟达通过与优步、Stellantis、Lucid 等伙伴的联合,已经在这一赛道占据了有利位置。随着2027年部署计划的逐步临近,英伟达的自动驾驶棋局正从蓝图一步步走向现实。
虽然此次合作以欧美企业为主导,但亚洲L4进程同样提速。目前百度Apollo Go计划2025年落地1万辆,日本“Road to the L4”则锁定2027年商用,现代起亚已在首尔开启无人环线运营。而在这项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亚洲供应链,像激光雷达、CIS、热管理有望充分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