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
首页 > 新闻 > 行业动态 > “炫技” 质疑 VS 千亿市场:看AR/VR 如何上车

“炫技” 质疑 VS 千亿市场:看AR/VR 如何上车

浏览次数:9 发布日期:2025-08-19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从“机械驱动”向“智能网联”的深刻变革,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载体,正加速渗透至汽车设计、制造、驾驶和娱乐全链条。根据格隆汇的报告,2024年全球汽车AR和VR市场销售额为11.73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14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4.0%。这一爆发式增长背后,是消费者对智能座舱体验的升级需求。

图片

在技术驱动层面,5G网络的商用解决了高带宽、低时延的数据传输瓶颈,使云端渲染与实时交互成为可能;同时,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等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为AR/VR技术的规模化落地扫清了障碍。市场需求方面,据有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装AR HUD市场搭载率有望突破25%,未来三年累计交付将超1000万台,反映出主机厂对这类技术的强烈需求。

很多人可能疑问,AR和VR技术上车是否只是功能的堆砌?实际上,AR技术通过虚拟信息与现实驾驶环境的无缝融合,显著提升了行车安全性和交互便利性。研究表明,采用AR导航可使驾驶员反应时间缩短23.6%,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度提升18.2%。而VR技术则通过构建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模拟环境,在驾驶员培训、沉浸式娱乐等领域开辟了全新体验。例如,采用VR培训的特种车辆驾驶员事故率降低25%,上岗前实车训练时间减少60%。这两项技术的互补应用,正推动汽车从“功能堆砌“向“场景智能“跃迁。

AR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驾驶辅助与导航来看,目前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已成为智能汽车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配置。零跑第三代 AR HUD 通过 DLP 技术实现高亮度与低畸变,即使强光下也清晰可见。该技术将导航信息精准叠加至前方路面,如小鹏P7导航光毯功能使虚拟箭头仿佛从路面自然生成,悬浮于驾驶员前方2.7米处,实现现实道路与虚拟指引的无缝融合。法雷奥推出的Panovision全景显示产品则突破传统HUD局限,实现长度超1米的超宽显示屏横跨前风挡底部,对比度达5000:1,让所有乘员共享驾驶信息。

图片

在技术实现上,这类系统依赖多传感器融合定位、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和实时渲染三大核心。睿维视科技通过自研平行矢量无重影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了传统AR HUD依赖楔形膜导致成本高的问题,使系统体积缩小30%的同时降低成本40%天马微电子发布的光场3D AR HUD则进一步引入深度感知效果,结合3D图像生成单元与2D AR平台,提供更符合人类视觉习惯的立体导航体验。

图片

环境感知与预警方面,AR技术通过整合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数据,在复杂驾驶场景下实现威胁可视化。有些车型可在挡风玻璃上用红色光环标注突然出现的行人,像奥迪e-tron的虚拟后视镜则通过车门内侧AR屏消除传统镜面盲区。创新性的AI虚拟遮阳板技术通过面部追踪动态调整遮阳区域形状,在阻挡眩光同时确保视野最大化,该市场预计2025-2029年将以35%年增速增长至9.32亿美元规模。

图片

在智能座舱交互领域,AR技术正经历从功能堆砌场景智能的进化。曾经被用户诟病的过度复杂交互,正在通过更智能的算法得到改善。以理想汽车的VLA(视觉-语言-行为)大模型为例,它在传统视觉识别基础上增加了语义理解层,让AR虚拟助手不仅能执行指令,更能理解场景意图。比如当检测到车内有儿童时,系统会智能调出AR互动内容,将车窗变成展示地标建筑的魔法画布

同样,小鹏G9AR-HUD也展现了场景化智能的优势:高速巡航时自动简化信息显示,复杂路口则放大导航指引。实测显示,这种自适应交互模式能提升35%的信息获取效率。这些改进表明,AR交互正在从炫技转向真正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VR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车内时间正转化为可支配的娱乐资源。奥迪与holoride合作开发的VR系统已搭载于A4A8e-tron等多款车型,当车辆转弯或加速时,虚拟世界中的宇宙飞船会同步转向或加速,通过运动同步技术有效缓解晕动症。蔚来ES8标配的N-box增强娱乐主机支持同时连接4AR眼镜,为每位乘客提供等效6201英寸的专属巨幕,其陀螺仪防抖算法能抵消车辆颠簸对观影的影响。

VR技术在驾驶培训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长城汽车专利提出的训练数据分类法,将体感感知视觉感知分离,通过专用装置刺激肌肉记忆固化正确操作,使学员在零风险环境下掌握极端工况应对技能。大众汽车学院的VR模拟器能安全重现爆胎、湿滑路面等紧急情况,数据显示经过VR训练的驾驶员应急反应时间缩短0.5秒,事故率降低25%

发展趋势

未来AR/VR 技术的演进将与行业现存挑战深度绑定,将呈现三大演进方向:

一是显示技术的突破需破解硬件参数平衡难题。当前AR-HUD 面临亮度(>15000nits)、视场角(>15°)与体积(厚度 <150mm)的三角约束,而 Envisics 全息 AR-HUD 已通过光波导创新在凯迪拉克 Lyriq-V 上实现突破 —— 显示面积较传统方案扩大 3 倍的同时,厚度压缩至 120mm,为解决 “强光可视性” 与 “座舱空间占用” 的矛盾提供了可行方案。光场 3D 技术的推进则进一步回应了 “平面信息与立体驾驶环境不匹配” 的痛点,天马微电子的光场 AR HUD 通过深度感知算法,使虚拟导航箭头具备 “近大远小” 的立体透视效果,更符合人类视觉习惯。

图片

二是交互范式的革新需跨越“功能与体验” 的鸿沟。当前用户对 AR/VR 功能的 “冗余感” 反馈,倒逼交互从 “被动响应” 转向 “主动理解”。理想汽车 VLA 大模型的迭代正是对此的回应:其在 2025 年版本中新增 “场景预判模块”,通过分析驾驶员眼球运动轨迹与语音指令关联性,提前 5 秒调出高频功能,既解决了 “信息过载” 问题,又提升了操作效率。该技术目标是 2026 年实现 1000 公里平均接管里程,本质上是用 AI 理解能力降低用户对复杂系统的学习成本。

三是座舱系统的深度整合需化解“技术与规则” 的冲突。端到端架构的责任认定难题、用户对智驾系统的信任度不足,推动行业探索技术合规化路径。华为 “超级对齐” 框架通过植入人类价值观约束机制,使 AR 预警系统的风险判断更符合法规与伦理;理想汽车的 “双系统冗余” 策略则用规则驱动的视觉语言大模型(VLM)为黑盒算法提供可解释性 —— 当 AR 系统识别到突发状况时,不仅显示预警图标,还同步用自然语言说明 “判断依据”(如 “左侧车辆时速超限速 20%,预计 3 秒后交汇”),以此提升用户信任度。

对上下游供应商而言,技术渗透催生的机会正对应着行业痛点的解决方案:高精度传感器(如禾赛ATX 激光雷达)通过芯片化设计降低成本,回应了 “硬件昂贵制约规模化” 的问题;车规级算力芯片(如地平线征程 6)以 20TOPS 算力支撑 AR 渲染与 AI 推理,解决了 “算力不足导致延迟” 的瓶颈;场景化内容服务(如高精地图 POI 标注)则填补了 “技术与用户实际需求脱节” 的空白。

可以预见,AR/VR 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成熟,将是一个持续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的过程,而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将推动汽车向 “更安全、更智能、更人性化” 的移动终端迈进。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亚洲新能源汽车网www.asianev.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亚洲新能源汽车网www.asianev.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亚洲新能源汽车网www.asianev.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3、本网部分文章系转载,转载均注明来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所表述意见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如涉及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本网拥有最终解释权。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合作客户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金牌会员

品牌广告

网站建设

公众号
微信群
QQ群
联系我们

0755-21036319

我们随时等待您的来访!

24小时在线客服

www.asianev.com 深圳市猫头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粤ICP备18000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