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报道,“5月29日下午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召开的第二届第九次职工代表大会,奇瑞股权转让的决议已经获得全票通过。奇瑞拟以不低于200亿元现金注入的方式引入外部投资者,增资扩股入股奇瑞汽车。”
就在前不久,奇瑞刚刚辟谣了“被宝能收购”的传言。在国企混改的大形势下,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的奇瑞却在混改前夜深陷迷惘。
疲态尽显 谁来背锅?
根据2017年奇瑞的财报显示,全年的整体销量为68万辆,旗下奇瑞汽车(包含新能源)、观致、凯翼和奇瑞捷豹路虎等乘用车品牌销量分别为41.8万、1.5万、4.3万和8.4万辆。这与年初所制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当初“确保90万辆、争取100万辆”目标,算来也只完成了七成左右。
成立于1997年的奇瑞,在众多消费者的眼中,对其认知还停留在传统造车企业,但其实现阶段的奇瑞,已历经多元业务探索、多元化和集团化发展等阶段,逐渐从单一的乘用车制造企业发展成为以汽车价值链为主导的、关联多元化产业的大型集团,现有汽车、汽车零部件、船舶、金融、地产、贸易六大业务板块。
再者,就是奇瑞的人事变动,也是堪称“奇葩”,平均15个月就会换1个营销总经理,直接导致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营销方向以及品牌定位,这也让奇瑞在这些年错过了最佳的品牌上升时期,为衰落埋下了伏笔。
那么,奇瑞走向衰落的锅,该谁来背?其实这是多个方面共同导致的。首先是技术问题,从2010年开始,奇瑞就花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进行正向技术体系研发,整车水平确实有了提升,但是出色的技术却无法带来可观的销量。
拥有好技术却依然走上下坡路,这就是当年错误的营销策略埋下的“恶果”,大家谈起奇瑞,首先想到的就是“廉价”,已经形成刻板印象,这就导致奇瑞品牌很难有上升的空间,有好技术也不被认可。
当然,奇瑞也是努力尝试过甩掉“廉价”标签的,曾经推出了高端车型“东方之子”,但结果却是问题不断。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传出了“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笑话。除了廉价策略之外,“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也是一直以来被诟病的。车型是多了,但是哪个也没见养好,缺少拳头产品也是奇瑞拼不过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的主要原因。
一直“被出售”?奇瑞负债情况堪忧
在昨天奇瑞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被炒得最沸沸扬扬的消息是宝能集团要出资250亿-270亿,以增资扩股形式入股奇瑞汽车,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奇瑞汽车也将由国有控股企业转变为私有股份制企业。但是这一传闻很快被辟谣了,但是此消息绝非空穴来风,奇瑞汽车营收、销量下滑,品牌影响力降低,资金压力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正成为现实。
在否认宝能入主的同时,奇瑞也表示公司是一家国有控股企业,任何资本的进入都需要奇瑞汽车公开挂牌进行产权交易,并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同意。说明奇瑞对此事抱着开放的态度。此前也有报道称,宝能确实参与了收购奇瑞的谈判,公司董事长姚振华和奇瑞汽车掌门人尹同跃谈了几次,和芜湖地方政府也谈了几次。
其实从2017年10月开始,就有传闻奇瑞想“整体打包出售”,但此消息也被奇瑞方面否认了,但是同时表示,资本层面的合作,多年来一直都有在运作,但还没有确定的消息。
在今年的3月,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33亿元新增加至42.784亿元,华泰证券新增成为奇瑞控股第三大股东。
注资后,奇瑞控股原大股东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股份由52%下降为40.1%,芜湖瑞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由48%降至37.02%。其中,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由芜湖市国资委全资持有,芜湖瑞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及实控人则为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
另外,奇瑞的资金状况也不容忽视,奇瑞汽车2017年的短期负债合计为404.95亿元,非流动负债达到218.88亿元,负债总计达到623.82亿元,比2016年底的581.20亿元增加7.33%。经营性现金流从34.03亿元减少到-31.22亿元,说明奇瑞汽车正面临高昂债务负担,主营业务亦承压。
“混改”前夜
奇瑞还有一大关键问题,就是盈利能力较低,经常靠政府补贴度日,从2013年-2017年,奇瑞汽车净利润分别为8.78亿元、1.27亿元、1.82亿元、3.02亿元和2.64亿元,但负债率则一直维持在75%左右。
奇瑞在众多自主品牌中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此时进行混改,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决策层的能力和执行力。
奇瑞在混改前夜,人事变动已提前上演,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营销公司执行副总经理、企业公关和产品公关执行总监赵焕已经离职,距其加盟奇瑞仅仅半年时间。
业内普遍认为,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离职频繁的背后是奇瑞销量的萎靡不振。为了提振销量,甚至不惜一再降价,却仍不见明显起色。
结语
现在的时代,是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的天下,各行各业包括汽车产业,都在发生巨变,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未来,难免会有一些焦虑和浮躁。奇瑞也在发生变化,这个曾经的自主品牌“一哥”,辉煌过,也低谷过,对于经过战略调整重新出发的奇瑞,消费者也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