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
首页 > 新闻 > 车企新闻 > ID.ERA横空出世,详解上汽大众新能源转型下的三个答案

ID.ERA横空出世,详解上汽大众新能源转型下的三个答案

来源:汽车之家 浏览次数:37 发布日期:2025-05-19

  当特斯拉以高市占率横扫全球电动车市场,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能力将插混车型价格压至10万元区间,传统合资品牌的品牌溢价、渠道网络、供应链管理这些既有优势,正在加速瓦解。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乘用车销量为2756.3万辆,其中合资品牌乘用车销量不超过959.3万辆,占比已经不足35%。?这意味着,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合资车企似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焦虑。

  但这种焦虑,即将被一款车打破。

汽车之家

  2025年4月,上汽大众在上海车展之际推出了ID.ERA。作为上汽大众首款续航超1000公里的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ERA的出现,意味着上汽大众正在新能源转型的深水区,默默展开一场战略突围。

  从德国狼堡到中国上海,当中国汽车工业进入电动化新纪元,上汽大众正试图改写合资品牌的游戏规则。只不过,合资要在新能源时代受到认可,仍是一道待解的难题。关于这个问题,上汽大众ID.ERA展现了其解题的三种思考——开启合资2.0时代、拥抱市场、系统性创新。

  开启合资2.0时代: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的模式实践

  过去四十年,合资车企的技术引进模式也曾创造辉煌。

  德国大众通过桑塔纳国产化,将流水线制造和管理体系植入中国;日本丰田凭借凯美瑞、卡罗拉等车型,树立了精益生产的标杆。但这种“技术授受”关系的底层逻辑,始终建立在“中国市场≠技术源头”的前提上,这也是“合资1.0时代”显著的表征。

  外方掌握核心技术,中方负责本土化生产与市场适配,双方的技术流动是单向的,中国市场更多扮演“技术接收者”,而非“共创参与者”。

  随着电动化浪潮颠覆传统动力总成技术,合资车企突然发现,其仰赖的跨国母公司燃油车技术储备,反而越来越成为了转型的包袱。2025年4月,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中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汽车领域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市场之一。

汽车之家

  这一表态背后,是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技术话语权崛起的正视。

  在此背景下,ID.ERA这款车的出现,表明合资车企正在进入“2.0时代”——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合中外之力,取各家所长,去造一款适合市场的车。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研发资源叠加,而是底层合作逻辑的重构:中德双方基于对全球汽车产业趋势的共识,建立起双向技术流动的协同机制。

  ID.ERA亮点不少,但笔者认为,最耐人寻味的是它搭载的EA211 1.5T Evo II增程系统。本质上,这套系统是对传统车企技术资产的激活。

  EA211作为大众集团在燃油车时代的“机皇”,曾为朗逸、速腾等明星车型提供动力,在国内累计装机量超过百万台,其可靠性和经济性早已得到市场验证。在新能源时代,上汽大众并未摒弃这一成熟技术,而是通过跨界创新,为其配备保时捷同款的高效能VTG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

汽车之家

  这种路径,展现了传统车企对技术资产的深度挖掘能力。一般来说,新势力需要从零构建三电系统,而上汽大众能将德系动力总成的精密制造能力转化为增程系统的差异化竞争力。更关键的是,EA211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可适配插混、燃料电池等多种动力形式,这种技术延展性,正在打破“油电对立”的产业固有印象。

  从动力系统延展到智能领域,中德双方的技术共创则更具想象力。

  在ID.ERA的辅助驾驶系统开发中,中国团队可以基于本土路况数据和用户习惯,开发出城区NOA功能;而德国团队则在底盘调校上发挥所长,结合预扫描悬架系统(每秒千次毫秒级路面预判)和协同双腔空气悬架,让超过5米的全尺寸SUV在保持舒适性的同时,具备一定的驾控能力。

  这种分工不是简单的“德方出图纸,中方做适配”,而是形成了“中国场景定义需求—德国技术优化方案—全球标准验证落地”的闭环,极大提升了联合开发的效率,实现“中国速度”与“德系严谨”的完美结合。

  角逐增程:上汽大众拥抱市场的路线实践

  当前的汽车产业,正陷入非此即彼的选择焦虑。新势力高举“All in纯电”大旗,传统车企则面临“死守燃油车遗产”或“激进转型纯电”的两难。

  上汽大众在ID.ERA上选择增程式技术,本质上是对产业技术路线之争的一种回应——在能源形式尚未定论的过渡期,真正的胜出者,需要具备全能源赛道的技术储备,而增程式正是连接燃油与纯电的关键桥梁。

  从市场需求来看,增程式的崛起绝非偶然。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增程式汽车销量达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更有某新势力凭单一增程路线冲入豪华品牌销量前五。

  在笔者看来,这背后,其实是用户对“纯电续航焦虑”与“燃油车体验落后”的双重抗拒。在北方冬季,纯电车型续航普遍缩水30%-40%,而三线以下城市超充网络覆盖率不足30%,用户对“可油可电”的增程式需求日益强烈。

汽车之家

  ID.ERA瞄准这一痛点,通过1000km综合续航,既满足城市通勤的纯电需求,又解决长途出行的补能焦虑,实现了“无续航焦虑的智能电动体验”。

  与插混技术相比,增程式的优势在于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且更易于实现智能化。上汽大众选择增程式,并非放弃技术难度更高的插混,而是基于自身技术储备的战略选择:作为燃油车时代的“机皇”,大众在发动机热效率、NVH控制等领域具备深厚积累,这些优势恰好能转化为增程器的核心竞争力。

  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ID.ERA的出现,重新定义了增程式技术的价值坐标系。

  过去,增程式常被视为“过渡技术”,但上汽大众通过德系工艺标准的赋能,使其成为“全场景适应”的解决方案。当新势力在纯电赛道比拼电池能量密度、超充速度时,上汽大众在增程赛道建立起“技术成熟度+品质可靠性+全场景体验”的差异化优势,为合资品牌提供了另一种转型思路——在技术路线之争中,没有绝对的“最优解”,只有最贴合用户需求的“适恰解”。

  系统性创新:从创造溢价到创造品质的价值实践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剧烈变革中,中国品牌的高端化进程势如破竹,而曾经凭借品牌溢价稳坐市场高位的合资品牌却陷入“价值失重”的尴尬。

  就在2025年,某合资品牌电动车型上市两个月,就出现了4万元终端优惠。在笔者看来,以价换量的无奈背后,是传统合资模式在智能电动时代的深层危机——合资品牌若不能从“价值搬运工”转型为“技术定义者”,高端市场的话语权终将彻底旁落。

  上汽大众ID.ERA概念车的定位是“50万以内最好SUV”,这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

汽车之家

  笔者认为,近些年,合资品牌溢价能力衰减的核心,在于智能电动时代技术标准主导权的转移。新势力品牌敏锐捕捉到社交媒体传播规律,通过激光雷达数量、算力芯片TOPS值等显性量化指标,在消费者心智中构建起“智能豪华=硬件堆砌”的认知体系。

  这种具象化、可视化的传播策略,天然适配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特性,迅速形成流量爆点。反观传统车企,其依赖的“安全”“可靠”等优势,因需要长期体验才能感知,难以转化为即时传播的流量密码。

  ID.ERA的破局,在于以中德技术共创为核心,融合全球化与本土化需求。设计打破德系传统,贯穿式车灯与短悬车身平衡大气与动感。技术搭载预扫描悬架、后轮转向及高效发动机,兼顾燃油积淀与新能源优势。智能座舱通过八联屏与AI交互实现科技温度,“磐石”安全体系整合主被动防护。

汽车之家

  这套连招看似眼花缭乱,实则只有一个目的——以系统性创新,重塑高端新能源价值标杆。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从“参数竞争”到“价值共生”,ID.ERA标志着合资品牌开始撕掉“价值搬运工”的标签,以技术定义者的姿态重新入局。在电动化深水区,市场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油改电”产品,    而是真正理解用户需求、融合全球智慧的系统性创新。

  上汽大众的探索证明,只要打破路径依赖,在技术共创中建立新的价值坐标系,合资品牌依然能在新能源市场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赛道。这场转型或许不够颠覆,却为合资车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径——在渐进中革命,在融合中超越。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亚洲新能源汽车网www.asianev.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亚洲新能源汽车网www.asianev.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亚洲新能源汽车网www.asianev.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3、本网部分文章系转载,转载均注明来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所表述意见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如涉及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本网拥有最终解释权。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合作客户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金牌会员

品牌广告

网站建设

公众号
微信群
QQ群
联系我们

0755-21036319

我们随时等待您的来访!

24小时在线客服

www.asianev.com 深圳市猫头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粤ICP备180009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