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撰文,以自己年幼时的放牛经历概括了自己创办吉利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以自己从牵牛的实践中所悟出的道理来描述造车的理念。“舒服哥”还又一次怼起了造车新势力,他在文章中说:“有些现象必须引起重视,比如利用互联网概念、电动车概念以及借发展实体经济投资汽车工业的名义,其目的不是造车,既不想自己承担风险,又想乘机变相捞钱,这样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已经记不清这是李书福第几次在公开场合,直接对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直言“不看好”了,他曾炮轰过互联网造车热,也跟王小川和古永锵舌战过“互联网颠覆汽车制造”的话题,甚至早在两年前的国际汽车安全高峰论坛上,直接表态“互联网造车热不懂汽车,意在圈钱”。彼时,贾跃亭的乐视汽车概念车正待亮相,再看看现在,恍若隔世。
李书福: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瞎忽悠老百姓
“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2018北京车展期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一番言论把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矛盾直接公开化,一时间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随着国内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对于新生事物的好奇度和接受度都在不断刷新着各行业的认知。于是,在造车新势力的风头远胜于传统车企的本届车展期间,业内对于造车新势力的讨论也在迅速升温,短时间内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此前就有奇点汽车的某位高管在朋友圈内表态:“十年前笑话吉利、比亚迪、长城,今天被吉利、比亚迪、长城笑话。在趋势面前,新旧国有自主品牌应该互相学习,不分先后才对,智能和沙发不矛盾。”这句话听起来没什么问题,关键就在于“智能和沙发不矛盾”,显然,这是在影射李书福之前“造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论断。
这便是李书福“造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论断语境的由来,在这段堪称影响吉利命运的谈话中,李书福刻意淡化造车的难度,无非是想获得政府的支持。所以,造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是策略性的,充满说服意图的论断,这恰恰不是李书福轻视造车难度的体现,而是立志造车的写照。
实际上,这段谈话的下半段我觉得更加重要,李书福说:“我们要是成功了,可以为国家探索一条汽车发展的道路,如果我们失败了,也不要国家的钱,我们都是自己的投资。”反观现如今的某些互联网造车新势力,都是在拿别人的钱去行自己造车的方便,成了便是第二个马斯克,败了就继续做PPT开发布会,把OFFice 2000升级到Office 2016,据说这一版做出来的PPT更漂亮。
何小鹏:“从没想过要颠覆谁”
作为一位不断颠覆、进阶的连续创业者,何小鹏现场谈到他的看法:每个企业每一年要有一些自我颠覆的过程。比如说阿里巴巴每一年会有一个战略的研讨会,它会说什么是能够推翻我、什么是颠覆我的过程,如果你不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让我们企业自己去想这个事情,那你平常到细节里面,老是觉得我做的棒,我进步很快,我比竞争对手还要强,你就会自大自满,所以变成了固执,所以我是站在不推角度看这个事情。
以往造车新军普遍是以“传统汽车产业颠覆者”的形象出现,细看各家造车新军创始人的演讲,他们总会不时地Diss一下“落后的传统汽车”。但何小鹏却说:“我从没想过要颠覆什么,只是想尝试自己的新方向。”何小鹏作为产品经理出身,相比以往浮躁和激进的互联网人,要显得更为务实和谨慎。
其实在今年,新造车实力已经不再大谈“颠覆”,他们更多的宣传自己是具有传统基因的新造车企业。比如威马汽车CEO沈晖在4月底的上市会上直接说,“我一辆车都还没卖出去,凭什么讲颠覆?”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在北京车展上也表示,“从蔚来汽车成立的第一天,从来没有说过‘颠覆’之类与传统汽车行业针锋相对的话语。”他强调,“蔚来汽车提倡融合创新和换道先跑。”这样的言辞似乎与过去一度被视为汽车行业新“颠覆者”这样咄咄逼人的形象大相径庭。
其实在李书福和何小鹏这场隔空对话的思想碰撞下,初衷无疑都是为了让劣币无处得以藏身,更不至于在市场上驱逐良币。从本质上来讲,本就不存在所谓传统车企与互联网车企的矛盾与对立。无论是站在传统车厂立场上的李书福,还是身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集团的何小鹏,在对产品品质保证以及对未来汽车行业推动的初心上来讲,都是一条道上的同路人。就像新华社在李书福一席话后的清晰认知:革命都不分先后,造车何须论新旧?能否成功,最终将会由市场检验。只要对造车有一种敬畏之心,不忘记造车的初心,给新加入的造车者一些机会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