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车企 2024 年报及 2025 一季报相继披露,在经济上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外车企业绩分化显著。国际车企多陷入转型困境,利润下滑、负债率攀升;而国内车企则借助电动化浪潮实现利润增长、负债率下滑,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从负债情况来看,“总负债与规模企业和营收相关”,销量和营收越大,原材料采购成本越高,总负债也随之升高。像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2024 年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但总负债并非衡量企业债务负担的唯一标准,有息负债才是关键。通用汽车、奔驰、宝马等国际车企有息负债达数千亿规模,丰田和大众的有息负债分别高达 1.87 万亿元和 1 万亿元。反观国内主流车企,对有息负债的依赖度较低,比亚迪有息负债仅约 286 亿元,占总负债比重 5%,处于最低水平。以比亚迪、通用和福特为例,2024 年三者销售规模相近,但福特和通用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84.27%和 76.55%,远高于比亚迪的 74.64%;福特和通用总负债在同期营收的占比超 100%,比亚迪仅为 75%;通用和福特的有息负债占总负债比重分别为 61%和 66%,比亚迪仅为 5%,偿债压力明显更小。
在供应链管控方面,国内主流车企也表现出色。比亚迪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31%,且付款周期仅 127 天,体现了强大的供应链掌控能力。
近年来,国内车企业绩增速远超海外车企。尽管汽车产业具有重资产、长周期特性,高负债经营常被质疑风险,但综合财报数据来看,中国车企负债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并不高,高负债也不必然等同于高风险。在全球汽车产业智电转型加速的当下,车企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谁能平衡好资产与负债规模,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前,外资巨头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而中国车企财务优化能力持续提升,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描绘出新的竞争图景。未来,国内车企有望凭借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以及更优的财务结构,在全球市场中稳健领航,而那些深陷转型泥沼的海外车企则亟待调整策略,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