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车载显示如何通过木纹纹理盖板、碳纤格纹饰板和透光皮革模组等技术与汽车内饰完美融合的问题。本期将聚焦另一重要技术方向——空间优化型显示技术,这类技术通过折叠、卷曲、滑移和升降等创新形式,大幅减少屏幕在车内的空间占用,为智能座舱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车载显示屏数量激增,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合理布局大尺寸显示屏成为车企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将系统分析折叠/卷曲显示和滑移/升降显示两大技术路线的市场需求、技术要求和实现路径,并深入介绍核心供应商及其创新解决方案,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全面的技术参考。
空间矛盾在当代汽车设计中尤为突出。一方面,市场调研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12.0英寸及以上中控显示屏的销量占比已达48%,较传统燃油车同尺寸段提升2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汽车座舱的可用空间并未同步扩大,反而因电池布局、安全结构等因素面临更多限制。这种“大屏需求与小空间”的矛盾直接催生了可折叠、可滑移的车载显示解决方案。
然而,折叠卷曲显示模组的成本是传统固定屏的2-3倍,但随着京东方、维信诺等面板巨头的产能扩张,这一差距预计在2026年缩小至1.5倍以内。据行业分析指出,当价格溢价降至30%以内时,空间优化显示技术将快速向中端车型渗透。
从产业链布局看,中国企业在柔性显示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京东方柔性OLED产品2020年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00%,全球市场份额位居第二;维信诺的折叠屏产品已供货多家头部汽车品牌,包括内折、外折等多种形态。这种产业优势为车载空间优化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车载显示折叠/卷曲显示与滑移/升降显示技术细分及核心供应商。
核心技术模块与供应商分析
*折叠/卷曲显示技术
1. 柔性显示面板
★ 技术特点:
必须满足“车规三件套”——-40 ℃低温点亮、+85 ℃老化1000 h 亮度衰减≤5 %、20 万次弯折无像素失效;弯折半径≤3 mm(R3)成为行业默认门槛。
★ 核心供应商:
- 京东方:15.05 英寸+17 英寸折叠屏。
- 维信诺:红旗国雅 14.2 英寸卷轴屏,寿命>20 万次。
- TCL 华星:车载柔性 OLED 布局。
2.铰链 / 卷轴机构
★ 技术特点:
±0.5mm 定位精度、≥2 万次循环、运行噪声≤40dB;在 2g 随机振动下无松动。
★ 核心供应商:
精研科技、科森科技、宜安科技(液态金属铰链)、东睦股份(MIM 精密件);兆威机电提供微型卷轴恒张力模组。
3. 保护层(UTG / CPI)
★ 技术特点:
UTG 30-100 μm,透光率≥90 %,表面硬度 9H;CPI 需 ΔE≤1.5、硬度≥7H,-30 ℃折叠 10 万次无龟裂。
★ 核心供应商:
德国肖特、韩国Dowoo Insys;国内凯盛科技、长信科技UTG二期已量产。
*滑移 / 升降显示技术
1. 驱动机构
★ 技术特点:
9–16 V 车载电压下推力 50–80 N,行程 50–200 mm,定位误差±0.5 mm,循环寿命≥2 万次。
★ 核心供应商:
-华阳多媒体:17.3 英寸吸顶屏升降机构,上车魏牌蓝山;
-兆威机电:直流电机+蜗轮蜗杆,噪音<40 dB;
-新泉股份:专利 CN221213794U 电动滑屏机构。
-索拉智能:索拉智能核心聚焦在自研传动设计和智能驱动算法,自主开发行星齿轮、蜗轮蜗杆、双电机连杆等多种形态和尺寸重量的运动机构平台。给客户定制运动顺滑、声音静逸、敏锐防夹的高一致性产品解决方案。
2.导向与阻尼
★ 技术特点:
滑轨间隙≤0.05 mm,磁悬浮/动态阻尼把振动衰减到 2 m/s² 以下,噪音≤38 dB。
★ 核心供应商:
世显科技(螺纹可调距滑轨)、索拉智能(行星齿轮+磁阻尼)。
3. 传感与防夹
★ 技术特点:位置反馈精度≤0.1 mm,防夹触发时间≤50 ms,误报率<0.1%。
★ 核心供应商:
比亚迪电子(霍尔+光电传感器)、中石科技(柔性石墨+压力传感);浙江长江汽车电子(霍尔+磁铁闭环系统,专利 CN220391161U)。
技术发展
当可动显示的最后一根齿轮啮合、最后一道弯折半径被压缩到极限,车载屏幕不再只是信息的出口,而成为座舱空间的“变形金刚”。折叠与卷曲把柔性屏的想象力折进木纹与皮革之间;滑移与升降让刚性屏在仪表台、顶棚、座椅之间自由穿梭。技术门槛已不再是“能否做到”,而是“能否在生命周期内持续可靠、在成本曲线上持续下探”。京东方、天马、兆威、精研……这些名字背后,是一条从材料、机构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中国供应链。
随着UTG良率提升、微型电机成本下降,未来中端车型也将拥有“可动大屏”。届时,车内每一寸表面都可能随时亮起、收起、旋转或隐去——汽车真正成为一个可按需重塑的“第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