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9-20日,中国汽研成功召开“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国际论坛”,来自国内外的18位行业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汽研将连续为大家推送精彩演讲实录。本文为一汽集团公司新能源开发院电池研究所赵子亮所长带来的《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标准化体系建设》。
世界各国已逐渐宣布禁售传统燃油车时间表,据IEA(国际能源署)统计,至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将达600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即将进入爆发期。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接近200万辆。在欧美和亚洲,包括中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但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寒冷地区,新能源汽车还是比较少,80%以上都是集中在北京以南。主要由于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较大,整个纯电动汽车的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现象,北方纯电动发展比较滞后。
针对这一现象,一汽也组织相关的企业做了一些工作。吉林省电子协会于2009年成立,归属省工信厅主管,是汽车电子领域国内首家行业组织,拥有一汽集团及所属企业、吉林大学、东北师大、中科院长春分院及光机所和应化所、东北工业集团、吉林联通、航胜电子等汽车电子领域105家单位理事。目的是打造有效的第三方平台,特别是高寒地区形成产业联盟,推动动力电池等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目前已成立了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的标准化组织,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找到了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北方应用的主要原因,首次提出“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概念;二、团体标准发布将推进新能源汽车北方市场“破冰”,将为新能源汽车高寒环境应用打破市场壁垒,有利于推动低温电池应用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三、为新能源汽车走出去“开路”,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话语权;四、触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聚焦高寒环境,突破关键技术,完善产业路径,共建发展平台;五、首次发布了四项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团体标准,是对我国现有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的补充与提升,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首批四项高寒标准的实际应用方面,今年1月份在黑河展开了低温性能检测贯标及拉力赛。从单体性能上提出改进,和电池厂一起开发适用于低温的电池。包括材料改善,优化配桩,改善电池的低温性能。另一方面进行了测试,电池单体改善以后,做了很多验证工作,通过前后对比,改善效果明显。改善后对电池包进行了验证,在-30℃下,用WLTC行驶2.5小时,都能满足工况。
从全世界来讲,高寒气候下电动车发展的技术瓶颈,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一汽集团通过标准体系建设,形成产业联盟,推动低温电池技术创新,实现新能源汽车北方市场“破冰”,为新能源汽车高寒环境应用打破市场壁垒。